【广州日报】植入发音钮,无喉者重新发声有了新选择

2024-01-11

      失声3年多的梁叔(化名),在植入了一枚发音钮后,终于能再次说话了。

      梁叔今年65岁,在4年前确诊了喉癌,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手术,术后虽然恢复良好,但因为不能正常说话,爱和老友们“吹水”的梁叔心情十分低落。

      1月10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获悉,近期该院耳鼻咽喉科成功完成发音纽正式上市后全国范围内的首例发音钮植入手术,梁叔成为了这一术式的获益者。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雷文斌教授团队

 

 

      以往辅助发声的方式存在缺陷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雷文斌教授指出,喉是我们发声的器官,来自肺部的气流会震动声带来发出声音,而全喉切除的患者没有了正常人的发音器官,气体会直接从手术后留下的气管造瘘口里出来,从而失去了发声的能力。

      据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王丹介绍,喉癌是头颈癌发病率第二高的头颈肿瘤,目前喉癌的治疗手段采用以手术为主、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性治疗策略。

      以前,像梁叔这样因为患喉癌需要切除全喉的患者,在术后会通过学习食道语和使用电子喉的方式来发声。“食道语就是让患者学会自行把气体引到食道,用食道发声。”结合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科护士长许薇副主任护师告诉记者,食道语的学习难度较大,十几个患者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位能够学会。

      “电子喉则需要患者手握一个电动设备,机械震动颈部皮肤来辅助发声,这种方式往往比较难让人听懂患者在说什么。”雷文斌指出,中山一院每年会接诊约500名喉癌患者,其中约有10%-20%的患者需要全喉切除,术后帮助无喉者发声的训练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都存在一些弊端,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为无喉者找到一个辅助发声的新方法,是医护团队和患者们的共同心声。

 

      为无喉者“找回”声音提供多一种可能

      直至去年底,发音钮在国内上市,并且很快进入中山一院供临床使用。

      发音钮究竟怎样发挥作用?耳鼻喉科邓洁副教授解释道,发音钮是一种硅胶材质,约拇指指头大小,一端连接食管,一端连接气管,发音钮内部有一个单向阀门,能让来自肺部的气体顺着阀门进入到食管中,帮助患者通过食管发声,同时防止食物、液体从食管逆向进入到气管,避免误吸和呛咳。

 

 

      了解到有这样的新方法,梁叔的女儿梁女士(化名)赶紧带着父亲从江西来到中山一院。经过前期的沟通和准备,1月8日,一枚小小的发音钮顺利植入梁叔体内,整个手术过程约半小时,手术后第二天,梁叔就能发单音了。

      “一、二、三……”在采访间里,梁叔慢慢地从一数到了十。刚接受手术没多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梁叔虽然暂时没法流利地对话,但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全喉切除手术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接受自己不能再说话的事实,现在有了发音钮,为我减轻了痛苦!”梁叔开心地在手机上打出了这样的感谢语,并信心满满地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畅所欲言”。

      雷文斌指出,发音钮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全喉切除患者,但在长期的口水浸泡之下,后续需要定期更换,不过因为手术过程相对简单,未来可能实现在门诊就完成更换。

      "这是一个新突破,为失去发声能力的患者带来了新选择,也能够为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雷文斌表示。

 

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梁嘉韵 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1/10/SF11360304722521e635204e61a499c7.html

报道日期:2024-01-10